湖北宜昌一碼頭20餘只麻雀搶食大米後相繼死亡。當地政府機關經過對該船裝運的4批大米進行取樣抽檢化驗,確認大米並無問題。技術人員分析說,它們可能撐死,也可能是在其它地區食入不健康物品(7月2日《三峽晚報》)。
  “撐死”兩字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。很多人據生活經驗分析,吃千家飯的麻雀豈能被大米撐死?進而推論:大米肯定有問題。還有人問,既然抽檢了大米,為何不解剖麻雀?麻雀是撐死還是被“毒死”,一解剖便可一目瞭然。
  當然,不是說麻雀不能被撐死,“鳥為食亡”還是有著一定的概率。不過,大米是否有毒、麻雀是否撐死,有待進一步查證;據此指責相關政府部門、技術人員,還須慎重。在此,應該反思,為何一個十分常規的官方闢謠事件,卻被解讀成一個不信任事件?首要原因是,“大米並無問題”的官方結論難以打消人們的習慣性質疑。那麼,對當地政府而言,尤其在處理有關公共安全事件之時,就應該及時引入第三方力量,以免讓人懷疑在“自說自話”,例如將抽檢化驗交給社會機構,邀請媒體、市民全程監督等等。
  如同雲南省處理“躲貓貓”事件,為打消質疑,成立了網民各界人士調查委員會。這是一種政府非常必要的避嫌措施。
  在重塑公信的大環境下,美國的經驗可資借鑒。在美國,闢謠主體區分得非常明確:政府闢政府的謠言,科學機構闢科學的謠言,行業協會闢行業產品和企業的謠言。其好處是各有權威性,不會出現政府闢謠某行業產品時,被突然出現、不瞭解的問題問倒。(河南 溫江樺)  (原標題:麻雀“撐死”結論如何取信於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c81vcpd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